"如果把寒食節視為清明節前身,最早出現的清明習俗應該就是寒食。由於寒食節禁用火,所以當天的食物都必須事先準備好。春捲為其中代表性食物。

春捲在台灣本島也有人寫成「潤餅食夾」,「食夾」是一個字,電腦打不出來,台語唸成kau4,這字有「輾壓過去」的意思,是形容將食物捲在麵皮裡的動作,彰化有家春捲就是用這個名詞當招牌,果然讓顧客印象深刻,生意興隆。

但台灣「潤餅」起初原作「輭餅」。依《彰化縣志》上所說的記錄:「以麵粉為薄餅」既現在的「輭餅」,「輭」台語唸成ㄌㄨㄣˇ,有人認為應該寫成「年餅」。
以前清明節因為與寒食節的時間很相近,後來慢慢演變成清明節。

而寒食節的由來是春秋時晉文公為把隱居山林裡的功臣介之推逼出來受封,下令放火燒山,但介之推卻抱木而死,晉文公覺得歉疚,下令全國官民每年在這一天不得生火。這天大家都會吃冷食並舉行春祭。
唐朝即有立春日吃春餅的習俗,杜甫詩句:「春日春盤細生菜」。《四時寶鏡》也提到:「立春日,食蘆菔、春餅、生菜,號春盤」。
春餅傳至閩南,一變而為清明節的應景食品。


歷史記載裡春餅、春盤或者是薄餅指的都是潤餅。而隨著人群的遷移,時代的推移。到了明清時期,吃潤餅不再侷限於立春,從每年的冬至、尾年、除夕、到隔年的元宵、頭牙與清明,各地生活過得去的人都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年節吃潤餅。台灣人吃潤餅的習慣,隨著台灣拓墾的方向,從南往北蔓延。中南部,農作物一年可以三熟,農事期間拉長到快過年,而立春緊接下田播種,到了三月三或清明上山掃墓時,田裡插完秧,正好有空,便趁著祭祖吃潤餅。開發腳步北移後,受限於氣候,農作一年只有二熟,農曆十一月田裡的作業大多停歇,距離過年還有一段喘息的空桌都可見。商人視尾牙與頭牙為重要的年關,有年餅象徵的潤餅自然也出現在做牙的餐桌上,漸漸的形成北部人尾牙吃潤餅,中南部人則清明才吃的習俗。"

以上資料引用自
台灣大百科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4599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1685
魚夫 魚腸劍譜
http://www.yufulin.net/2013/03/blog-post_9.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王子 的頭像
    小王子

    彰化。旅途中

    小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